1. 首页 > 星座分析 > 文章页面

刘邦出生的传说,刘邦到底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三国的这些人物是怎么来的

曹操努力一生,为何没能一统三国 因他少了刘邦的这两种 霸气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刘邦出生的传说和刘邦到底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三国的这些人物是怎么来的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刘邦出生的传说以及刘邦到底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三国的这些人物是怎么来的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在古代历史上,最有智谋的人物是谁古时寄宿在权贵门下的人叫啥呀刘邦到底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三国的这些人物是怎么来的

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古代历史上,没有最有智谋的人,因为谈不上,也没有可比性,只能说古代历史上有智谋的人是谁?

纵观历史之才荀彧 刘邦项羽史事依旧存在 曹操天下大业已成

掰掰手指头数数,也不少,比如赵普、姜子牙、老子、诸葛亮、鬼谷子等人,都是特别有智谋的人,要论功绩,谁的贡献最大,无法比拟,他们都是国家的功臣,都可以被称为“最有智谋”的神人。

1.姜子牙

简介:姜子牙,被称“太公望”,尊为“百家宗师”,齐文化创始人,最高军事统帅,西周开国元勋,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伟人。在他有生之年,为周代齐国做了众多贡献,是我心中的神,其实,我很钦佩他的为人,为国分忧,为民解难,还整整活了139年,是我所知最有智谋的活的时间最长的人物。

事迹:活了那么久,想必也为国服务了那么长,流传在世界的佳话也不少,比如辅佐六代周王治国,出谋划策帮助周武王灭商纣王。

2.鬼谷子

简介: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是道家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还是纵横家的鼻祖,他精通才艺,博学精深,通天彻地,布阵行兵尤其厉害,就连鬼神也难预测,他智勇双全,卓越出众,不仅会兵法,还懂卜卦算命,我认为在当时的朝代,无人能及,因此被世人尊为“圣人”。

事迹:鬼谷子在世上也活了130年,在这期间,他游遍万水千山,归隐幽谷,修真养性,祛病延年,还招收了两个徒弟,也很杰出。

3.诸葛亮

简介:诸葛亮我们最熟悉了,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还是发明家。论相貌有相貌,论人才有人才,真是全才奇才。不过他活的时间不是很长久,享年只有53岁。

事迹:虽活的时间不够长,但他的事迹却如此惊人之多,比如空城计、东和孙吴、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都是我们读书时学过的,这个人物是真实有存在过的。

门客,也称食客

“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养客多者达三千余人。“食客”型的算命术士同样也是依附于某个主人,通常都是投靠到王公贵族之家,或是周游于士大夫官僚之间,为他们预卜前程,趋吉避凶,或者充当“谋士”、“军师”。自隋唐以来,很多官僚士大夫家中常常有这样的术士,他们不仅是其家中贵客,还可代主人“陪客”,主人家宴聚会亲友时也往往“预坐”其中。如《独异志》记唐代贞元中李师古家中即有这么一位术士,一次李师古设宴招待皇甫弼、贾直言十位从事,让他也就座,并请他给每一位来客看命。他看后说:“十日之内,俱有重祸。”果然几位在一次宴饮中,亭子摧塌,一人当场死,其余伤。又据《续湘山野录》,宋代苏易简家中也有这种“食客”,他不仅为主人推算,还为来往客人起课。明代此风就更盛了,皇帝身边也每每有术士跟随,制订政策,行军打仗,任用大臣,凡事都要向他们询问,相命术士[即命理学、相学]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特殊谋臣。皇帝如此,大臣也跟着效法,明英宗时重臣石亨的身边就始终跟随了一位叫仝寅的算命术士。此类事例《明史·方伎传》中都有记载,笔记小说等野史当中自不必说了。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某些人家中看到这种“食客”术士,所不同的是,现在的相命活动往往跟“预测学”、“气功”等联系在一起了。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中国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门客按其作用不同分为若干级.最低一级只到温饱的程度,最高级别的门客则食有鱼,出有车.门客主要作为主人的谋士保镖而发挥其作用,必要的时候也可能发展成雇主的私人武装.关于霸主的问题,因周朝自夷王起,礼乐不明,诸侯始强大.互相征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些小的诸侯国屡受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因此一些大的诸侯国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吸纳一些同盟,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政治集团.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经常为争夺霸权而爆发战争.作为霸主的国家,对其盟国有着统治权.它的属国是要向它进贡的

“门客”的来源:

近读李臖平教授所著《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耳目为之一新,感觉就其大命题而言,可与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余英时的“士文化”鼎足而三。三人的研究对象不尽一致,大概念的内涵有别,外延有分殊有叠合,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相比之下,余英时的“士”概念外延最小,研究的是始于孔子时代的知识阶层;余氏所指的“士”及秦汉之后的“士大夫”都是李臖平所谓的“门客”,其中寄食于公子王孙门下或择主而事、致位将相的“游士”,就是“士”与“门客”最明显的“交集”。而门客却不一定是士,可能既不是武士,也不是文士,而或许是仅有鸡鸣狗盗等一技之长的“食客”。

中央集权制朝廷建立后,门客别无选择,只能争相讨好一个主子。图为参加科举的士子在看榜。取自仇英手绘帛卷(局部)

李著的“门客”概念,广义而言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阶级、阶层出身的人,除了生来就注定高踞天下至尊宝座的那一个。因为在李著的定义中,“门客”的人生目标是求富贵、取尊荣、建不朽之功业,他们的路径是通过依附某个主子,将自身“工具化”,达成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至圣先师”孔夫子亦不免时时露出门客相。他并不讳言自己“三日无君”便惶惶不安的焦虑,乃至奔波于列国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陈涉躬耕垄亩,素有鸿鹄之志,揭竿而起时鼓动跟从者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刘邦见秦始皇出巡仪仗,叹“大丈夫当如是”,有“取而代”之心;但他们举事之初,都必得充当“门客”(客将),陈涉以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兵,项羽、刘邦扯起楚怀王的旗号。他们是自觉将自己摆在门下客位的。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羽翼丰满时反客为主,夺取最高权力。楚公子春申君的门客李园、秦朝大太监赵高,就是以阴谋手段反客为主的成功范例。

李臖平的“门客”概念与王学泰的“游民”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他们都是游荡于社会边缘的人,总在寻找自己的归属,只不过“门客”寻求的是体制内显赫的门庭,而游民则可能上梁山“替天行道”或入伙丐帮、青红帮。王学泰说游民的主要来源是破产的农民,农业社会有几人身上流淌的不是农民的血液呢?诸葛亮从山东避乱到南阳,躬耕于隆中,显然是农民,虽因家底殷实尚可“草堂春睡迟”,醒来研究天下大势,但说他是“游民”也不算诬枉吧。至于明太祖朱元璋,那是典型的破产农民——游民了。王学泰所说的“从流民到城市游民”,显然包括冯谖之类门客。他所说的游民知识分子与游士其实是二而一的。魏征、吴用、刘伯温之类人物即其代表,他们乃苏秦、张仪、范雎、蔡泽等先秦门客之苗裔。顺便提到,王学泰与李臖平的专业都是文学研究。王学泰从对《三国演义》、《水浒》等通俗小说的社会学解读入手,揭示了游民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渗透。李臖平则从“致用”文艺观(“文以载道”,“成人伦、助教化”)的探源破题,上溯到春秋战国时的门客文化,进行爬梳归纳。二人创设的概念“游民文化”与“门客文化”,显然远远溢出了文艺学的范畴。

李臖平将研究范围的下限设定在西汉末年。这样一来,对门客文化流变的叙述自然不可能是完整的,但对我们认识门客文化的精义已经足够。因为秦汉之际“是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制和学术上致用观念的形成、稳固、定型时期”(李著《导论》)。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门客”的社会地位与求取富贵尊荣的门径基本上就定型了。

余英时是从“势”与“道”之争的胜负格局来解释这个现象的。他所说的“势”即现实的势力、政治权威,即对国家的统治权、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权;而“道”,不论是古代礼乐所表征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道”,还是儒家看重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纲常,都是一种精神文化力量。“势”与“道”二者都是建构政治社会秩序所必需的。在各国争霸的局面下,王侯更需要“道”

对他们的“势”加以精神支持,以使他们师出有名,使他们的政权具有某种合法性。但实现天下“大一统”之后,“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已根本不可能与帝王的“势”分庭抗礼。古代知识分子的“道”是无形的,除了个人人格之外别无保证。于是,在专制集权社会,“以孤独而微不足道的个人面对着巨大而有组织的权势,孟子所担心的‘枉道以从势’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而且事实上也常常发生,汉代公孙弘的‘曲学阿世’便是最著名的例子”(余著《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

后世虽有不甘心者,如明末吕坤说,“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这只是不绝如缕的先秦遗响,更多的是“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之辈:“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的假隐士和“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的伪道学满坑满谷。先秦时代,鼓吹“道”尊于“势”,孔氏门徒说只有他们的老师才配为“天子”,荀卿弟子直截了当宣称他们的先生“宜为帝王”,这种言辞,在后世出口是大逆不道要诛九族的。韩愈以“道统”继承人自居,余英时称他是唐代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之一,却要高颂“天王圣明,臣罪当诛”。不是他的骨头太软,时移“势”异,不得不然也。

李臖平则将“势”与“道”的力量演变,以中央集权制朝廷建立前后为界,概括为“主二客一”(一客多主)和“主一客二”(多客一主)两种模式。在前一种模式下,门客在列国王侯贵人间奔走,选取门庭投靠,朝秦暮楚不以为耻,晋材楚用反成佳话,“良禽择木而栖”、“合则留,不合则去”乃理所当然。如果说《战国策》一书,是谋臣策士纵横家自炫身价的演说辞和故事集,有王婆卖瓜之嫌;那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则列举秦国历史上的人物,言之凿凿地证明了门客对秦国由弱变强的重大贡献以及实现“跨海内、制诸侯”战略目标的不可替代性。

既然在列国激烈的竞争中,得才者胜,失才则亡,作为人材的门客自然就有了与主子讨价还价的资本与资格。于是,有孟子称病不肯先去朝谒齐王,有颜斤蜀上殿不肯趋前,而敢于对忿然作色的齐王直言“士贵耳,王者不贵!”在一客多主的大背景下,门客为自高身价,往往要求主子给予特殊的甚至与主子“平等”的待遇。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先为“食无鱼”,继为“出无车”,后为老母无人赡养三次弹剑而歌。

在先秦群雄争霸时代,有些门客不仅要求主子给予较高的物质待遇,甚至追求与主子建立精神上的“知己”关系。得到“国士无双”的尊重,这才肯为之效忠卖命。豫让曾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为客,不为他们的灭亡报仇,却以漆身吞炭等方法易容为智伯行刺赵襄子,道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曹沫、荆轲也是这样的门客,他们的主子都有一副礼贤下士重视人材的面孔。

但中央集权制建立、四海归一之后,门客别无选择,就只能争相讨好一个主子了。没有了选择自由的门客,便失落了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李著称之为“雄豪精神”),再也矜持不起来。孟子说“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而后世的游士门客服膺的人生信条却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将“力比多”投向对皇权的绝对认同与服从,由争宠而引发的只能是“门客”之间日益激烈的倾轧。自知不配或不可能“货与帝王家”的,就成了贾府中的清客篾片詹光(沾光)、卜世仁(不是人)之流。

先秦门客的流品芜杂,既有破落的贵族子弟,也有不甘于贫贱的底层游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观。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像孔夫子一样“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愿以极端行为惊世骇俗而名垂青史。他们有些人毫无原则,如苏秦、张仪、商鞅,哪一套能获得人主的青睐便使出那一套(这自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则”);如豫让之为“小人”智伯(司马迁语)复仇,谁重视我,我就为他卖命。有些人毫无人性,如为求将位而杀死齐籍妻子以取信鲁国的吴起,如为伪装得罪出走而杀死老婆孩子的要离,出于妒忌害死同学韩非子的李斯。有些人则比变色龙还要狡诈,如为刘邦制订朝仪,使他“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的叔孙通;如为诈骗钱财引诱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引来“焚书坑儒”之祸的方士徐市、卢生。门客之中也有高蹈者,如“义不帝秦”的鲁仲连,以死报“知己”别无所求的侯嬴,洞明世道人心不恋权位的张良等等。但这样的高士与智者在门客中是凤毛麟角,对于门客文化则是异数。

门客文化中的主客关系说到底是主奴关系,这是由他们的豢养与被豢养地位决定的。这种依附性决定了门客的工具性。所谓“知己”关系不过是一种假相。李贽与公安袁氏兄弟的对话一语破的:主子解衣推食,不过是诱你为他做奴才而已。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惺惺作态,不就要他感知遇之恩,为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吗?屈原早就意识到了主客关系的真谛,在辞赋中将自己比作“美人”。男权时代,女人再美、地位再高,也不过如主人的衣服而已,不想穿了就可以扔到垃圾堆里,哪来什么精神平等可言?

李著以“致用”二字来概括秦汉(及此后各代)的文艺观,并溯源到春秋战国的门客文化,犀利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为世俗、为政治、为权势者服务的本质。他的结论与余英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论》不谋而合,但“门客”二字更加鲜明地表露了这种世俗性和依附性。这种眼睛向“上”攀附权势的文化,从大的层面讲,只讲“善”(礼义道德纲常秩序),鄙视真(追求宇宙真知,发展科学技术),忽略美(纯粹的非功利的审美愉悦),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低一些层面讲,大家追求出将入相的权势,不择手段地邀宠固位互相倾轧,争入帝王彀中极大地虚耗了聪明才智,败坏了道德情操。这种门客文化的遗毒,可谓源远流长,即使在今天,依然可见其影子,需要我们下大功夫认真清理。李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拓荒之作吧?

参考资料:《春秋战国门客文化与秦汉致用文艺观》李臖平著

你知道汉朝开过刘邦和曹操的关系吗?你知道三国时刘,关,张是谁的转世吗?别着急,信息量有点大,听我慢慢说!

话说东汉末年,四川有一个秀才,叫司马貌,天资聪明,却郁郁不得志,写了不少怀才不遇,抨击现实的诗词。

一天深夜,司马貌喝醉酒拿出前几天自己写的诗,念了几遍,忿忿不平的烧掉,道:“都说头上三尺有神明,我这一生,勤劳肯学,从未做过坏事,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就算到了阎罗宝殿,我也敢和阎罗王对质!”说完就昏昏入睡了。

此时惊动了玉帝,玉帝大怒,要收拾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秀才。

关键时刻太白金星替他说话,他不是见到阎罗王都不怕吗,正好阴间有很多陈年之案,让他断断,断的好还则罢了,要是断错就让他下地狱。

司马貌来到地府,阎王爷也没客气把一个尘封三百五十余年头疼的案子交给了他,等着看笑话。

司马貌接货案宗一看

一宗屈杀忠臣案:

原告:韩信,彭越,英布

被告:刘邦,吕氏

一宗恩将仇报案:

原告:丁公

被告:刘邦

一宗专权夺位案:

原告:戚氏

被告:吕氏

一宗趁危逼命案:

原告:项羽

被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盛,杨武。

司马貌先审屈杀忠臣忠臣一案,首先带原告之一韩信。

韩信喊冤道:“我帮汉王得天下,立了不世之大功,只希望自己和子子孙孙世享福贵!可是刘邦得了天下,卸磨杀驴,一而再,再而三将我贬爵,吕后和萧何定计诬陷我谋反,灭了三族,至今已三百五十余年,冤未得雪,望阎君明断!”

司马貌道:“你既是元帅,怎么能有勇无谋,被人诱骗,诬陷,怎能怨他人?”

韩信冤枉道:“我有一个军师,蒯通,对我有始无终,半途而去,才害得我如此!”

带来蒯通,司马貌问道:“你为什么不尽军师之职,半路逃跑!”

蒯通道:“韩信不听忠言,当初打败齐王田广,自立为王!”

司马貌看着韩信道:“你当初为什么不听蒯通的话?”

韩信回道:“当年有一算命先生许复告诉我,有七十二年寿命,功成名就,所以不肯背汉,谁知道只活到三十二岁!”

传来许复,许复委屈道:“韩信本命是到七十二岁,但是做了四件折阳寿的事。”

许复继续道:“当年韩信弃楚投汉时迷路遇到两个樵夫,樵夫给他指了路,他却害怕走漏风声杀害了二人。杀害有恩之人,当折十年。他受汉王刘邦筑台拜将,并未谦让,安然接受,臣受君拜,折寿十年。齐王田广被郦生劝降,毫无斗志,天天作乐,韩信却趁其不备,袭击破之。齐王田广一怒杀死了郦生,你得了大功,却害死郦生和城里百姓,折寿十年。当初在九里山排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斩杀楚兵百万,战将上千,逼得楚王单枪匹马,乌江自刎。杀戮太重,折寿十年。”

韩信无言以对:“当初封侯拜相是萧何,诱我入宫,也是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心里一直不平。”

司马貌传来萧何,萧何道:“当初汉王缺兵少将,我把韩信推荐过去,是双赢的好事。后来事成,是我把韩信骗入宫中,但也是在吕后的淫威之下。我本无害韩信之心。”

司马貌听完道:“韩信之死,刘邦之过!功高不赏,千古奇冤,转世报冤。”说完先把它放到一边。

再审彭越:“你有何罪,吕氏杀你?”

彭越冤枉道:“我只有功,哪有罪!当年高祖御驾亲征,我被吕后叫入宫中,吕后喜得我美貌,欲与我行夫妻之礼,被我言辞拒绝,她恼羞成怒,将我杀害,剁成肉酱。待高祖回朝,反被他诬陷谋反,我冤枉呀!”

吕氏听完,叫屈道:“不要听彭越一面之词,世间哪有女子轻薄男人的?分明是他见我貌美,偷食不成被我反杀!”

彭越道:“吕后在楚军中与审食其私通,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我彭越为人正直,哪会有这些邪念。”

司马貌听完:“彭越说的不虚,和韩信分到一起,等着一起报仇!”

再传九江王英布:“我本和韩信,彭越,帮刘邦得天下。一日吕后差人送我一坛肉酱,结果吃出手指来,抓住差人拷打得知,是彭越做的。我一怒之下杀死了来使,惹怒了吕后,结果被赐死!”

司马貌感慨万分:“三人果然死的冤枉,可怜。今天我做主把汉室天下分成三份与你们三人,各掌一国,报生前汗马功劳!”

第一起审完,审第二起恩将仇报案。

原告丁公诉道:“当年在战场我把你包围,你许我平分天下,我才放你走,结果天下没得到,还被你残害!望阎君做主”

刘邦道:“丁公为项羽爱将,你卖主求荣,我杀你,是为后人看看为臣不忠者的结局。”

丁公不服道:“纪信在荥阳替死,算是忠臣吧,却也无一爵之赠。项伯在鸿门宴同樊哙拔剑救你,第一个不终于项氏,为何不杀戮?反赐姓封侯!”刘邦无语。

再审第三起专权夺位案。

原告戚夫人哭诉:“当年汉皇被围,藏于我家,喜结连理,答应日后生儿做太子,怎奈吕后朝中实力庞大,杀死我儿,挖我双眼,砍我四肢,死不瞑目。”

司马貌记下,再审第四起趁危逼命案。

被告项羽道:“我逃到乌江,被逼自刎,被这六个小子,乱刀分尸,去领功!”

案子全部审完,司马貌宣判:“韩信投胎到曹家,名曹操,享前世的半壁江山。刘邦为汉献帝,此世遭受曹操的欺凌和国家分裂。吕后继续为皇后伏氏,被曹操勒死,已报上世之仇。英布投生孙权,彭越投生刘备,一起分得汉室江山。蒯通转世为诸葛亮,而许复为庞统,因算命不准,也三十二岁去世。项羽为关云长,樊哙为张飞,分项羽尸的六人,分别转为曹将,被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报前世之仇。戚夫人转世为刘备夫人甘夫人,儿子刘如意,则这世做皇帝刘禅。”还有一干人等都有了各自的归属,积压了三百五十余年的陈案终于审结。

判完案,司马貌和阎王作别,忽然在床上翻身,睁开双眼和妻子说了阴司的事。自言道:“恐怕今生至此,来世在和你共续前缘。”一命呜呼。到了三国时期,司马懿夫妻就是司马貌夫妇转世。至今这段奇闻还传流于世!有事为证:

半日阎罗判断明,冤冤相报气皆平,

劝人莫做亏心事,祸福昭然人自迎。

节选自《喻世明言》

第三十一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刘邦到底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三国的这些人物是怎么来的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